上海的一元纸币为什么少见?上海硬币vs北京纸币

sucn| 阅读:6015 发表时间:2007-10-18 优选好文

在北京或 上海,你的头脑和钱包会分别受到某种物品的冲击,其实,它们在度量衡上等值等价,可偏偏就“有人欢喜有人忧”。它们究竟是什么?在上海,我是指“硬币”,在北京,则是“纸币”——最明显的是一元纸币和一元硬币在这两个城市的不同欢迎程度。

在北京待的时间一长,你就会发现手上有了越来越多的一元纸币,和一百元纸币一样,通过它们的厚度来“鼓舞”你的钱包,而且从物理角度上“钞票面前,张张平等”。

如果你在北京付钱用了一元硬币,不少小商小贩的面部“表情肌”就会开始僵硬,有的就会很明确地告诉你:“不收硬币,有没有纸币?”有的即便收了,也会把硬币单独放在罐子里,这种“束之高阁”的行为即表示这些“钢崩儿”是一群不受欢迎的零钱。


把硬币找零给其他顾客?套用一句相声里的话——“您别挨骂了”,因为在北京人的消费习惯看来,给硬币是一种不太友好的做买卖行为:“我哪儿得罪你了,你要给我硬币?”所以店主不到万不得已,不会再把这些硬币拿出来找零。

等这些硬币积少成多,店主们就会到银行把它们换成面额大一些的纸币。这种对一元硬币的“暂时收藏”,有效阻止了它们在北京市场的流通。所以在北京,一元硬币通常都是刻意“换”来的,而不是自然获得的,如果不巧找零时拿到了硬币,你的第一反应很可能就是:得赶紧“脱手”!

在上海则刚好相反,如果你同时有一元纸币和一元硬币,十有八九你会先使用那张纸币,似乎一元纸币在钱包里就是显得碍眼。不过,上海人对纸币硬币的偏好,没有北京人那么“爱憎分明”。店主们对一元纸币没有多大的反感,绝对不会出现“拒收”的现象,不过他们喜欢使用硬币找零,也是不争的事实,毕竟他们面对的上海顾客就更喜欢使用硬币。如果你在上海待的时间一长,钱包就会通过另外一种形式受到“鼓舞”,因为硬币开始多起来,而一元纸币则迅速淡出。

京沪两地这种不同的偏好,又似乎很难从“南方”和“北方”这个地域差别来解释,因为广州人虽然在南方,不过他们也不常用一元硬币,更喜欢小票面的纸币;香港人也在南方,他们倒喜欢用硬币,何况他们也没有小票面的纸币。

我还曾经问过两个上海朋友,为什么他们对纸币硬币有不同的喜好。“方便”,居然是两组人都提到的理由,不过“此方便非彼方便”。在上海,如果你没有交通IC卡,在地铁站用硬币买票就会方便很多,而且在上海非常普及的无人售票公交车上,投一元硬币“掷地有声”,对司机交待得清清楚楚,纸币往往就会塞不好,完成这个动作通常都会比投币需要更多的时间,有时候纸币就是会卡在“投币槽”里。而且,上海的女孩子都喜欢用零钱包,能用硬币的就用硬币,钱包是不轻易在公共场合现身的。

在北京,由于地铁除了交通IC卡之外,自动售票没有普及,无人售票车也比较少,硬币就没有太多的用武之地,随身带着自然麻烦。零钱包北京也更显多余,不是夸张,在上海,不少男性也是有零钱包的,若是让北方大汉准备个零钱包,还是套用一句相声里的话——“您别挨骂了”。

“干净”,则是更多上海人提到的理由,因为硬币不容易折损受污,而纸币却很容易被揉得皱巴巴,可能是上海人更喜欢“挺括”(上海话里“挺直平整”的意思),所以钞票放在钱夹里,能赏心悦目也是一种满足。而对北京人来说,钞票脏点算什么?还是大钞一张,倒是硬币显得有点小儿科,更像“铜板”,拿不出手。

不过可能有一种情况,大家都会喜欢硬币,尤其是那些喜欢把小票额钱往裤袋里塞的人。如果在开动洗衣机前,你忘了把零钱从衣物里拿出来,一系列“翻江倒海”之后,硬币还会是那硬币,而且还留着洗衣粉或柔顺剂的清香,而纸币却已经彻底破相,只剩一团纸糊糊了。

引自金融时报

近日英国《金融时报》中文网上刊登了一篇名为《上海硬币vs北京纸币》的文章,这又勾起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:在上海很少见到一元纸币,在银行也基本不能兑换到一元的纸币。


  为什么呢?是上海人不喜欢用一元的纸币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上海的商家和老百姓对一元的硬币和纸币基本都可以接受,只要纸币不是残破的。其实问题的关键是在一些北方地区、西部地区,一元的硬币是基本不流通的。

  虽然《人民币管理条例》,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,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。但在某些地区,当地商家和老百姓普遍不喜欢使用一元硬币。有位上海的“驴友”到西藏去玩,临去时带了一把硬币,到了拉萨一看,各处都没有人愿意收他的一元的硬币,加上有高原反应,这些硬币实在是个累赘,无奈之下都扔了。在拉萨的一家著名甜茶馆,每个茶客喝一杯茶,付一次钱,每次茶钱都只有几毛钱,都是纸币,没有硬币。他们之所以不使用一元(包括毛票)硬币的原因有很多种:硬币太重了,不方便;硬币不好保管;不习惯使用硬币;怕假币。不一而足。我还听说过的最有趣的理由是:北方冬天递硬币多容易掉啊,掉了算谁的啊?你周围的人都不要,你就只能不要,否则花不出去。

  由于这些地区对于纸币有强烈偏好,纸币到当地就会沉淀下来。因为上海等地区没有此类偏好,纸币自然就会流向那些有偏好的地区了。

  在发行环节,各地商业银行对辅币的需求汇总到央行,央行自然先会满足各地有偏好的需求。当然上海造币厂给上海市场提供硬币本身可以节省不少运输费用。不过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下属的三大造币厂都在我国广义上的东部,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硬币的推广使用。

  一样的人民币,截然不同的待遇,说起来有些奇怪,但这样的事情并非绝无仅有。《华尔街日报》报道,在许多国家,从俄罗斯到新加坡,美元(现钞)的价值还取决于美钞自身的发行年份、使用状况。许多地方只收新版的美钞,对于旧版的按面值8.5折左右兑换,甚至不收。当地货币交易商表示,并非成色旧的美钞是伪钞,只是这不是他们想要的那种钱。

  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约翰·泰勒认为,钱只有在人们愿意收取的情况下才有价值可言。股票、债券、基金等等金融产品,不也是如此吗?

作者:沈若愚

*文章为原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网站的立场
本文由网站发表并编辑,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,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站删除。

友情连接